有些跑步知识总觉得怪怪的,很难操作,你知道为什么吗?

 

​​On Running

不知道你发现没有,有些跑步知识,看上去很美,却很难操作,你遇到过吗?

“一顿跑者营养餐,专家给出了针对肺部和肌肉修复的健康饮食:代表食物为杏仁、冻菠菜、鳄梨。维生素E作为强有效的抗氧化成分,能够保护细胞(特别是肺和肌肉细胞)免受高强度运动引起的微观氧化损伤。”

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困惑?这有些跑步知识看上去非常强悍,并且说的也细致入微,但总觉得有那么点儿不对劲儿?为什么是冻菠菜?鳄梨是什么?我要百度一下,并且惊讶地发现鳄梨还有另一个在跑步文章中常见的名字“牛油果”。没错,不同文章翻译不同,东西方饮食文化不同,常常让一些老外看上去极容易理解的知识,到了本土跑友这这里就不落地了。

有些跑步知识,看上去很美,却很难操作,你遇到过吗?

营养

看上去最为古怪的知识,首先就是营养类。鹰嘴豆、华夫饼、意大利面、金枪鱼、鳄梨酱、甜菜……我虽然不经常逛菜市场,也知道如果按照这样的饮食建议,一定很难配齐食材。就像在中药房里抓西药一样困难。

有些跑步知识总觉得怪怪的,很难操作,你知道为什么吗?有些跑步知识总觉得怪怪的,很难操作,你知道为什么吗?

而中国人常见饮食,如大米粥、豆沙包、面条,红烧牛肉、白斩鸡、清炒油麦菜、清蒸鲈鱼……等等却从未提及。难道说中式饮食就不适合做跑者饮食吗,显然不是。

多数营养类文章还是从国外文章中翻译的,或者说这些文章还没有进行本地化的转换。其实知道了某个食材的营养标准,也可以大概对应中式饮食。比如燕麦面包约等于粗粮馒头,华夫饼约等于奶黄包,意大利面约等于兰州拉面,甜菜汤约等于白菜豆腐汤……

实际上,除了食材方案不容易落地,让这些健康食谱看上去玄而又玄,不同人对营养的吸收率也差异巨大。亚洲人的肠道菌群和欧美人的很不一样,甚至中国不同省份人的肠道菌群都不一样,决定了吃什么好吸收的问题。重庆人可以用水煮鱼当做赛前能量来源,而北方人可能肠胃不适。印度人天天吃咖喱生龙活虎,中国人却可能无法接受……还有一些,比如欧洲很多人对花生过敏,这在亚洲人中却非常少见。

运动营养,实际是一个“饮食营养成分+消化吸收能力+吃的顺序和时机”多因素组合。一个根本原则就是“量入为出”。运动消耗了啥,重建身体需要哪些营养素原材料,需要多少能量,然后从现有的常见饮食中组合。

中式营养餐文化还亟待丰富,你不妨搜索一些关于运动营养的文章,看看有多少是舶来品,有多少是本土方案?在这方面,日本饮食建议可能参考性更大一些。

装备

压缩裤外面要不要套短裤?美国版Runner’s world曾经把压缩裤外面短裤列为最SB的穿着之一,你会觉得惊讶吗?这个问题我曾经专门有过一篇文章讲述《在日本,女生跑步的短裤为什么那么短?》。其实这是一个东西方文化差异的问题。在日本,压缩裤外面不套短裤会被认为是失礼。

有些跑步知识总觉得怪怪的,很难操作,你知道为什么吗?有些跑步知识总觉得怪怪的,很难操作,你知道为什么吗?

还有,越野赛是否可以使用登山杖?也都有不同的规定,欧洲多数越野赛都是允许使用登山杖的。甚至有些还是强制装备。但在而美国和日本,有些比赛却明令禁止使用登山杖。这种令人疑惑的未解之谜,在中国还没有一个定论。如果分析原因,使用登山杖的,一般是为了保证选多种能力发挥,比如减少膝盖压力、崎岖的山路、过河时保持平衡等。禁止登山杖的,多数是为了保护环境免受破坏,或者山路太陡峭防止登山杖误伤其他人。登山杖是越野跑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环,也值得深入探讨。

还有一些装备,欧款和亚洲款的差异巨大,比如墨镜,欧款是否合适,要看你的鼻梁是否够高?比如衣服,同样的身高,欧洲人的上身会更加瘦长。

诸如鞋子的鞋楦,不同人种适合不同的鞋楦,典型的脚型有希腊脚、罗马脚、埃及脚……但几乎任何跑鞋厂家都不会告诉你关于鞋楦的问题。相关文章我也写过一篇。

训练

先天的体型差异、体能差异带来的训练效果非常不同。还有日常行为习惯塑造的“大众平均体能优势”也会极大影响市面上流行额训练计划,以及训练计划的执行。

有些跑步知识总觉得怪怪的,很难操作,你知道为什么吗?有些跑步知识总觉得怪怪的,很难操作,你知道为什么吗?

你会发现欧美运动员非常走极端。一类是肌肉力量普遍偏高,这和欧美文化中从小喜欢对抗性的运动有关,亚洲文化喜欢的运动多是非接触的或者协作类的。另一类极端则是超级大胖子人群,这是发达国家的不良生活习惯的产物,中国也正在追赶。

所以,欧美的训练计划,针对精英和减肥的运动训练非常多,因为有市场。针对一般人的训练却比较少。而中国的跑步发展阶段,中段儿的针对一般初学者的训练需求确实最大的需求。

从训练的场景描述中,有些知识也会让人困惑,比如你一定在Runner’s world网站见到过一些文章,描述“跑过几个街区”。这里以纽约为代表的,纽约的街区是相当有规律的,一个街区几百米(相当于中国某些城市的经纬路)。以后再见到跑过1个街区这样的描述,你可以近似翻译成跑到下一个路口红绿灯。

另外,欧美和日本,经历过跑步几代人的发展,多数民众从小耳濡目染,对跑步基本知识都已经了解。所以需要进行普及的知识没那么多,但中国,却还是任重道远。

文化

文化方面的差异是最大的,也一言难尽,比如波士顿马拉松卫斯理学院门前的“尖叫隧道”,女生们高举着牌子写着“Kiss me,I’m 谁谁谁,from哪哪哪”,是一种很有趣的文化现象。但这样的环节在中国就不行,容易出现咸猪手,还会被媒体跟风炒作,以至于给赛事打差评。

有些跑步知识总觉得怪怪的,很难操作,你知道为什么吗?有些跑步知识总觉得怪怪的,很难操作,你知道为什么吗?

还有,你会发现,只要是美国的跑步书籍或者文章,使用的都是英里而不是公里。美国的孤傲在这方面表现的淋漓尽致,加仑、盎司、英里、英寸……是我们在看文章的时候不得不手动转换计量单位。还好,中国人从小就数学聪明,这种转换比双十一购物时候计算各种优惠券满减要简单得多。

美国的孤傲还体现在对于新闻的关注上,我不说你可能都没注意到,2020年东京马拉松举行那天,Runner’s world居然没有报道。作为全球马拉松大满贯之一,且奥运会选拔赛,2020东京马拉松在中国跑圈就是一个刷屏,东马改为精英赛,大迫杰破纪录等等重大新闻,美国版跑者世界一字未提。

简单总结了一些跑步文章中你可能常见的不甚理解的内容,这里面有东西方文化的差异,及本土落地上的水土不服,另外,还有一些内容属于翻译上的差异,比如阿基里斯腱在中国就是跟腱,Tempo run翻译成乳酸门槛跑、也有叫做节奏跑的……这里面有很多叫法来自港台翻译,后来混合使用,大家也都能理解,多数中国跑者已经做到了真正的国际化,全兼容。

实际上,就连最基础的runner如何翻译,也是在2008年之后才逐渐固定下来的。你看早年文章,很多人会说“跑步者”或者“跑步的人”,后来渐渐固定下来为“跑者”,跑者之间互称“跑友”。Runner’s world早年也被翻译成为《跑步者世界》,后来才固定为《跑者世界》的。

你还遇到过哪些不容易理解外来跑步知识?

黑跑黑话

“跑步知识,知其然、知其所以然,可称国际化矣。”

读国外的文章,我们需要在它的本来文化背景下,转换到本地格式。

请少侠关注!

订阅评论
提醒
0 评论
内联反馈
查看所有评论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或者转载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210093010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